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资源 > 教学反思 >
文件名称
化学——《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下载地址
简介

化学——《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东方市思源实验学校       郑秀萍

2011年10月15日,我在参加海南师范大学化学院组织的周末流动周中听了谢辉阳老师和张春笑老师的同课异构《原子的构成》。听完两位老师的课,收获很大,感受也很深,下面我谈谈我的体会。

谢辉阳老师的导入主要是通过水通电的化学反应的,引出化 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的微粒。同样,这也是一种回顾的方式来导入,引出——原子实际上能不能再分呢?而张春笑老师是通过一个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来引入,然后提 问:原子既然能够爆炸,那原子能不能再分呢?两位老师的引入各有优点,一个是通过回顾旧知来引入,一个是引用视频达到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

两位老师以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挖掘,饱含着对化学学科 的热情,引领着学生以回顾原子结构的发现史为线索,一层层地展开原子的内部结构,学生主动地一步步构建起原子结构的知识。更有价值的是:在以化学史为背景 的回顾学习中学生体验到了科学家们在研究微观粒子结构时所采用的概念模型法;由道尔顿到汤姆森再到卢瑟福等科学家的一次次突破中,体验到了他们大胆猜想, 创新实验,敢于质疑、不断贡献的科学精神。

《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的教学,教材编排上是叙述性的, 比较抽象,难懂,难掌握。若按传统方法直接按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不会对原子结构的知识产生兴趣。不过由于授课教师先灵活地组织好了教 学素材,创设的教学情景,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表现非常活跃,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多媒体制作简洁但充分考虑到了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难点。尤其是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把历史上主要的原子模型及建立的人物和年代集中在一起,既有利于整体感受又能根据需要自如地展开进入。

本课题的讲授,两位老师都很注重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把教师讲解为主改为学生探究为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原子的结构,单靠教师在课堂讲解,学 生很难在脑海里形成原子结构模型。因此听着是懂了,但遗忘得也快。为了克服这一点,课堂上运用影像资料、动画模拟、史料佐证来创设情景,阶段性地逐步启示 学生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把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本人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非常重要,有问题才能创设探究的情 景,通过探究活动才能发现知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地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习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在教学中有几点需要研究、探讨:

⒈本节课从严格意义上讲,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自主 的,而是在老师设计的“圈套”中进行的。这样处理的原因主要在考虑到时间的限制。本人最初的设计是:先让学生在课余查找一些人类认识原子的结构的史料,感 知前人认识原子的历史,事先做一些辅垫。再在课堂上利用动画启示,教学也许更顺畅一些。但农村中学大多数是住读生,手头资料有限,上网查阅也不现实。如何 解决这些矛盾是农村中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值得研究的问题。

⒉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少,很少参与交流活动,如何培养这此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学生的表现和积极性差异较大,如何具体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在方式方法上值得探讨。

⒊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 就拿本节课为例,通过分组讨论,,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加深了对原子结构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有时会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使教学效果不佳。需要很多时间,农村的实际决定了这段时间会更长,而课堂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