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资源 > 教学反思 >
文件名称
语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下载地址
简介

语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陵水县三才中学 赵丽娜

昨天上了《陈太丘与友期》一课,喜忧参半。喜的是得到了同仁们的认可,忧的是遭到了专家的否定。喜的是我的预期结果,忧的在意料之外。

林筱筠老师曾指出,作为研讨课有其特殊要求:一只能展示一课时;二过程要很紧凑;三要尽可能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去年带过一届初三,感觉写作对于学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 一。可是只靠写作课上的指导远远不够,我觉得把这种能力的训练放在平时,从一个句子,一个片段的写作入手,多练笔,勤动笔,应该会有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 提高。于是今年的初一,在课堂上我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不同写作手法,从一个个小的点入手,指导学生动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孤身一人在悬崖 上,心里一定害怕,这时我的表情会是怎样的?学生大都用一两个词,“满脸泪痕”,“脸色苍白”,“脸色发青”等等来形容;或是一两个句子,“我的脸色惨 白,又冷又怕,浑身发抖”,“紧咬着嘴唇,不停地啜泣着。”我要学生把学到的通过神态描写表现心理的写法用到写作中,第一单元的习作中《这就是我》,全班 有近半数的学生用到了。以后几次习作,我反复提醒他们,有越来越多的人会进行人物的神态描写了。在《羚羊木雕》一课中,我抓住“月亮出来了,冷冷的”引导 学生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在这一单元习作中,学生也将学到的这一技巧用到了写作中。我觉得这种有意识的写作培养是有效果的。但这种想法只是探索阶 段,会不会被批判为喧宾夺主,或者是写作课效率低?

上这一课时,我考虑到本文是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浅 显、语言精炼,学起来不难,我就把教学的重点加宽,加进写作的指导——人物语言描写外加上神态和动作的描写。这个想法也源于朗读,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基本 都是面无表情,只有声音,没有情绪,虽然多次引导他们,要表情朗读,可能做到的学生少之又少。现代文中的人物描写一般都非常的生动,多种描写手法都具备, 学生通过理解和感悟,较容易把握。但文言文因内容相对枯燥,缺少对人物的细致描写,除本文外,像《孙权劝学》,大多是**曰**曰。既然是人物对话,肯定是有一定的情境,人物内心有一定的想法或情绪,我设置练习,让学生想像当时情境,体会人物心理,对人物进行神态动作的描写,一是更深入的把握人物形象,二是指导写作(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人物对话基本就是**说:“”,**说:“”。我想把语言与神态动作描写统一起来)。

出于以上考虑,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设计为了解内容,积累词语,寻求启示,学习多角度描写人物。

由于多种原因,这节课我是第二次上给学生,之前我一直在担忧,会不会因为上过而让学生觉得无趣,也考虑要不要换个新的路子,权衡再三,我还是采用了原来的设计,想请同行们看一看,鉴别一下我的想法——充分利用教材,将写作指导融入平时教学,是否合理可行。

但专家评课的时候,提到的问题让我困惑,一 第二课时的问题。专家评论说,这堂课不像第一课时,也不像第二课时;应该调整为第二课时来上。我的疑问是:这么短小的文章用两课时?相信绝大多数执教的教 师都会摇头。那少数不摇头的也不会“赞扬”我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如果像温艺红老师那样上成复习巩固提升,又觉得这篇课文内容浅显,主题鲜明,不好往 深挖掘。学生上过,在环节上我就把前面的了解内容的时间相应缩短,后面的拓展时间延长,练习更充裕些。我的想法是展示完整的一节课,这能上成第二课时吗?

二 文言文的传承作用  学 习文言文是为了传承,这个观点我赞成,但怎样才是传承?背诵下来就是传承么?传承的目的是什么?不止学习文言文,现代文里面的各种表现手法,优美描写,精 彩论述,名言警句,不都是要传承的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传承的目的是什么?只是背诵下来就是传承?传承之后还应该运用和发扬吧,不是学以致用吗?

三 写作指导应该放在写作课上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体现在写作上。写作课上当然要指导写 作,平时授课就与写作无关么?写作能力的提高绝不仅仅是两节写作课就能指导出来的。平时在课文中学到的各种写作手法,各种修辞手法,各种描写人物方法,各 种写景角度等等知识,要想让学生运用到写作中,写作前一一指导是不现实的,把功夫做在平时,抓住合适的机就指导学生练笔。或是句子,或是段落。日积月累, 让能力一点一点提高。平时课上用来指导写作是多此一举么?

以上是几点疑惑,肯请同仁解疑。

再谈收获: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尽管听过讲座,参加过培训,但认识一直是模糊的,虽然一直在探索。听过专家点评,明确了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文体特点,目标的表述要具体。

二 文言文字词积累 以前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般就是让学生记住字或词的解释,死记硬背,就算是积累了。听过专家讲解,知道还可以在字或词上进行拓展,举一反三,把古今义进行对比理解记忆。初中阶段重点积累实词。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