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资源 > 教研报告 >
文件名称
《在生物学教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能力》研究报告
下载地址
简介

《在生物学教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能力》研究报告

《在生物学教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能力》研究报告

昌江县乌烈中学      李高莲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长期以来,初中生物学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学教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强、学生强,被动学习,忽视或冷漠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未把学生当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这种学教方式,究其根本是以师为中心,以书为中心,它忽略了学生的学,过分突出和强调知识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学生的参与发现与探索,无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使学习成为被动接受、机械识记、乏味重复的过程;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摧残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导致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销蚀;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压抑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学教作为师生的互动过程未能得到充分的落实,教师主导地位被变相地强化,这种主导作用下的学生主体地位形同虚设。学习成为一种没有思想的活动。剥夺了学生的个体体验。传统教育、学教对学生学习生活过度关照,教育、学教日益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学习成为一种冷漠的过程。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过分强调接受,学生成为纯粹的容器,知识的获得成为最重要的目标。学习成为一种毫无激情的活动。扭曲了学生的人性人格。在知识作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目标的教育、学教里,学生除了获得知识之外的各种兴趣、爱好、专长被视而不见。学习成为一种痛苦的活动。异化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正因为学习成为一种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主见、枯燥、单调、苦闷的活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学习不再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
    新课改的实施,则给了我们所有想努力改变生物课堂学教现状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契机,使大家有了一个展示自己、提高自己并不断创新的机会。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在学教过程中要改变过去的那种重教轻学、重传知轻育人、重知识轻情感的现象,进而转变为关注学习的主体——人。在学教中我们要真正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而这种学科本位向人的发展本位的转变,决定了我们教师的学教行为必须随之发生本质的变化。在能力方面,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给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等方面的尝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新的理念和课标决定了这次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学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坚定了进行课题研究的信心。20011月,结合我校提出的《参与、合作、探究学教法》方案,将在生物学教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能力作为本备课组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生物学教育、学教改革的新视角;探索在生物学教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在生物学教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学教质量;为生物学学教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为今后生物学学教改革探索新路。
  二、概念的基本内涵
  1、参与——《现代汉语词典》简要解释为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可见,参与决不是一般的在场,也不是被动的参加,而是一种由计划讨论,再到处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身心的投入,是当家作主。学生参与学教是其在学教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2、活动————从哲学角度讲,活动是人的存在形式。学教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能充分落实说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和探究。
  3、活动与参与----形成活动的基本属性就是主体参与。主体参与是活动产生的基础,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活动的产生,主体的参与决定着活动的始发、活动的过程、活动的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生物学教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生物学教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促进教师加深对新教材的研究,积极教改,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和科研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预期目标
  我们以20089月起入学的初一学生为第一轮实验对象,选取实验班,利用网络资源,以新课改为指导精神,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形式,在生物学教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能力,找出一套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学生的学习方法。
  通过两年的试验,实验对象必须有以下几方面的提高,并要高于对照班对象:(1)学习兴趣;(2)自学能力;(3)科学探究能力;(4)创新能力;(5)学习成绩;(6)实践能力;(7)合作交流能力;(8)语言表达能力。
  五、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将学生置于认识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教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渐进原则。根据学教内容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师指导时由口头启发指导逐步过渡到文字指导,提供实验场所、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指导。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
  怎样在生物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包括哪些手段?这些手段如何去实施?
  (一)怎样在生物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1、开展探究式学教
  (1)问题探究式学教模式的研究
  问题探究式学教法就是探究者综合运用各种概念、原理或规律来解决其他类似的复杂问题的过程。可分为四个学习阶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和验证假设。学教过程中注重三性的体现。即问题性”——学教中教师善于创设诱发性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主体性”——学教中将学生置于认识的主体地位,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教师是学生探究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过程性”——探究学习注重对结论获得过程的探索,学教中通过强化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原理,而且获得科学思维方法,增强了科学探究能力。
  问题探究式学教模式的设计
  问题探究式的学教模式由创设情景---激问;指导探究----解问;延伸拓展----生问三个环节组成。整节课以问题为中心,不断提出问题、感知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学、探究,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问题探究式学教环境的创设
  学生有无强烈的问题欲望,能不能提出问题,敢不敢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学教环境和学教氛围。创设宽松、和谐的学教环境,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促使他们形成感想、敢问、敢做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
  问题情景----激问方法及途径
  学教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诱发性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构成问题空间,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在课前几分钟就利用多种途经创设问题情景,提供提问的基本知识储备,建立问题意识,呈现问题空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发现探究式学教模式的研究
  发现探究式学教就是使学生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发展其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及掌握探究思维的方法。学教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诱发性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主动观察情景,探究缘由。
  发现探究式学教模式的设计
  学教程序为:提出问题----准备材料----探索发现----讨论交流----作出结论。
  发现探究式学教的实施手段。
  (3)、实验探究式学教模式的研究
  实验探究式学教就是在实验学教中引导学生动手和动脑,积极参与知识探究过程,掌握实验方法及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能力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4)、调查探究式学教模式的研究
  调查也是发现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之一。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调查,使他们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真正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深层次的培养,使他们习惯于观察周围的生物现象,掌握调查的有关方法,善于主动地探求和发现,培养他们的生物学情感。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提出调查的基本步骤如下:
  A、明确目的要求,选择调查范围。
  B、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一组负责其中一个内容,由训练好的组长负责协调本组成员的工作和分工、调查表的设计等。
  C、学生进行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
  上课时以每一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发言,把调查的结果与其他组员进行交流,同时要求把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使你感动的一件事、仍未解决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气氛很活跃。课后把调查报告展示在课室的公布栏上。调查是一种发现探究性学习。发现探究过程讲究合作式学习。由于已有经验、文化素质等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通过学习调查的方法,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辩证性接受,从而建立起对生物学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采用学生划分合作小组的学习形式
  课堂上我们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多采用学生划分合作小组的学习形式,并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形式是讨论:小组成员首先进行组内讨论,最终通过小组间交流以达到对某一问题的深刻认识。
  (二)在生物学教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包括哪些手段?这些手段如何去实施?
  要在生物学教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充分估计学生的需要和现有知识储备,以确定学生参与内容或对象。根据参与学教的基本内涵、特征和初中生物学新教材的内容特点,确定学生参与学教的方式及模式,进而选择合适的手段、措施去实施。
  1、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表现机会
表现是人实现发展的途径。可以说,学生就是在一系列行为表现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让学生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他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学教活动中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这样人人都有机会表现,在交流中能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合作小组讨论的形式虽好,但是也有弱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浑水摸鱼者,有离题太远者;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同学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设计了《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的封面,《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的格式。《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的封面注明组次,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形成整体意识。每个小组由1-4号4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1号为组长。《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的内容包括记录人、课题、日期、星期、节次、讨论的问题、发言人、发言内容、交流和评价。记录人从1号(组长)开始组内四人轮流担任,这样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深入参与其中。课题、日期、星期、节次这些内容,为节约课堂时间,由当日的记录人课前预习时提前填写。讨论的问题在教师提出讨论要求后填写。发言人和发言内容要求记录员客观、精要的进行记录,特别要求记录下每个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和大家激烈争论的观点变化情况。交流人记录下代表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讨论结果的同学姓名。评价由小组成员和教师共同填写,主要参考:a.组内每位成员是否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并发表有关的看法?b.组内成员是否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c.记录内容是否客观、明晰?d.表扬表现特别突出的同学。《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切实保证了课堂学教过程中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率,能够将课堂讨论带入一种有序、高效的状态,促进学生表现,激励学生发展,为学习服务。同时它可操作性强,又有利于进行过程评价。

(2)给性格内向的孩子表现机会
  性格内向的孩子普遍不爱表现,课堂上不爱发言,久而久之对学习的兴趣就没有了。课堂上教师要特别重视调动性格内向的孩子发言:首先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发言的学生,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感染,感到安全,产生表现的欲望。其次,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这类学生,及时捕捉他们想表现的瞬间,让他们表现。再次,教师对他们的表现要多给予表扬、肯定,不挖苦、打击,更不要表现出不耐烦,即使回答得不完整,或回答错了,也要鼓励他的勇敢,久而久之,他们也会走出封闭的世界,走入活跃学生的行列。
  2、让学生们学的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就变成件愉快的事情,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讲到鲫鱼外部形态的鳍时,设问:如果去掉鲫鱼胸腹部的偶鳍。鲫鱼在游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去掉背鳍又会怎样呢?倘若去掉尾鳍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又如在讲到种子萌发之前,设置悬念:平常我们所吃的豆芽菜是芽还是根?  

(2)趣味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玩、好动是未成年人的天性,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还枯燥乏味的原理、概念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生物学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进行血液循环整理与复习时,可以设计成让学生自己编导一场血液循环的木偶剧:先让学生在活动室的地板上画出血液循环示意图,然后让一些学生扮演心脏及血管上的瓣膜,其余同学分成两组,分别扮演氧气和二氧化碳:剧开始后,氧气(红装)”二氧化碳(蓝装)”开始沿着血管随血液流动,并完成交换、消耗……录制下来,再给自己观看。这个活动过程中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整理了知识,并使知识得到丁巩固和提高。
  3、把学生们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生物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把孩子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1)循循善诱,以问引问
  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可以以问引问,激活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又产生新的问号。例如,在学教花的种类时,教师先任意让学生准备花,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能按一定的标准把这些花分类吗?”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多种分类方法。教师一一出示后,再提问:对以上分类方法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有:为什么这么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教师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请学生挑选问题探索、讨论,最后得出答案。接着提出新的问题:你能按这些标准给生活中植物的花分类吗?”……学生在老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学教活动中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把学生领进问题空间。
  (2)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辅助学教,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学教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打破了人们在认识自然界时空上的限制,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教种子的萌发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散失开花、结实,以及植物界、动物界、人体的生理及功能等生命和自然现象等过程中,教师都可以通过录像、动画等多媒体的技术把它们形象地表现出来,甚至可以做成人机交互的学习课件。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动学生的思维,展开课程问题,另一方面更有利学生自主学习。
  4、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
  活动学教论告诉我们,学教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活动和实践过程。课堂学教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因此,教师在学教中,要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1)动手操作活动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动手实验操作,意义十分重要。
    看一看。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生物学科的一项重要培养目标。如,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叶芽的结构,观察木本植物茎的结构,观察树木的年轮,观察草本植物茎的结构,观察藻类植物,观察酵母菌和霉菌……通过参与看一看这些标本的活动,学生得到直观的知识。
    摸一摸。
  对某些生物体的认识,要从感触上去认识。如摸一摸植物的叶片,学生会感知叶片上长有茸毛;摸一摸鱼儿和青蛙的体表,学生会感知有润滑作用的粘液;摸一摸冰块会觉得凉……
    测一测。
  如学习呼吸系统,为各小组提供一个肺活量计,对肺通气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再比如测量身高,测量体重,测量体温,测量脉搏,测量血压,测量视力,测量色觉,测景血量……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把它们都设计成动手操作的活动。这样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既学会测量的技能,又能通过测量来了解和掌握生命现象。
    分一分。
  分类是生物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学习种子的分类植物的分类”“花的分类叶的分类种子的分类动物的分类生物的分类免疫的分类”……在学习这些知识时,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例如,在学教花的种类时,教师先任意让学生准备花,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能按一定的标准把这些花分类吗,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分类的方法及有关原则。
    试一试。
  有一些生物学知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有的,有些是学生经验中没有的,可以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把这部分知识设计成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试一试的形式。如:人长两只眼睛的功能一个是增大视野范围,一个是看物体有立体感觉。这个学生生活经验中没有,那么让学生试一试,闭上一只眼睛,两臂侧平举,用一只眼睛看两只手指尖缓慢地对在一起。学生试一试就会知道与两只眼睛看的感觉不一样的。

(1)实验学教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学教是必不可少。它在指导学生的实验思想,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实验原则,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方面,是普通学教不可替代的,而且与普通课堂学教是相辅相成的,实验学教又能为普通学教提供分组合作学习的经验,因为我们知道分组实验学教是传统学教中惟一成熟的合作学习模式。
  (2)生物学制作
  学教制作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丰富的表象。如学习细胞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利用纸板、泡沫板等制作一个细胞立体模型,虽然不十分美观、标准,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位置和特征,便会为进一步全面、概括细胞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如《骨骼肌的协同作用》学教,叫学生准备小木条、图钉和橡皮筋来探究人的手臂为什么会抬起来?学生自己制作模型。生物学制作不仅限于模型制作,还有装片制作、标本制作、生理过程的模拟、电脑模拟等。
  (3)学教游戏
  如在学习肺活量时,可以比赛看谁一口气吹灭蜡烛最多?口气憋的时间最长?看谁喊一声的时间最长?然后感受一下自己的反应,学生在一系列活动参与中,很好地理解了肺恬量的意义。
  5、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学生真正获得了时间、空间,才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是自主学习。那么,在学教中如何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呢?
  (1)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能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的不讲。
  (2)教师的讲应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不是直接告诉答案。
  (3)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如果都有准备的讨论交流,才是高质量的交流。
  (4)当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必须给学生思维空间。否则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得到发散。
  6、注重过程,注重体验
  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觉、去验证、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而这种形象思维是借助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客观实际,表象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例如,学教感受器的认识时,可让学生摸一摸物体、不同温度的水,摸一摸尖的物体,掂一掂物体,嗅一嗅,听一听,看一看,感受一下各种感觉;又如,学教运动时,先让学生分别用手势、张开双臂等动作,和做一些姿势,来感受一下各个骨胳肌群的舒张与收缩情况,从而了解肌肉的协同作用关系。最后说出肌肉舒张与收缩情况,让学生来预测此时的姿势,从而体验肌肉协同作用的实际意义。如《生物与环境》学教中,让学生在看录象、交流、讨论等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七、运用临床诊察法搞好课题研讨活动
  所谓临床诊察就是课题组全体成员与课堂执教教师一起有目的地对课堂学教过程进行严谨的理性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的一种课堂学教诊断方法。我们运用这种形式,主要采取临床诊察方法,帮助课堂教师提高专业实践水平,改进课堂学教,取得了良好的组合效果。对于在课堂学教中发现的问题,我们集体进行研讨,找出解决的办法和策略,由一名教师执教,上研讨课,全体成员听课,记录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如何,还有哪些不足,回到办公室以后进行集体研讨反馈,把已经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继续研究解决的策略。我们感到,上好研讨课是课题研究的一种好方法。
  在课题实验中,同时做好实验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对完成课题实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及时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好每一个案例,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和计划,保证课题实验螺旋上升。例如,徐智慧老师在学教中发现,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看完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所知道的进行实验,效果很差,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发现效果差的原因有二:其一,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指导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学生缺乏探究的欲望,有的小组甚至没做完实验就填写完了实验报告;其二,在小组交流时,一些同学不善于倾听别的小组的意见,仍然不住手,摸这弄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集体研讨,找出了两种解决的途径:一是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依据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二是在小组间实施竞赛式评价,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这两种途径是否有效呢?要到课堂中去诊察,仍然由徐智慧老师执教,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听课,下面摘取了这节课《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学教片断: 
  实验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1.(屏幕显示)学生思考回答背景知识:
  (1)童年时我们经常粘树上的知了,用的是面筋,它是一种蛋白质。你用手摸过它吗?有什么感觉?
  (2)淀粉是糖类的一种,你知道怎样来鉴定它吗?
  (3)我们通常说的是属于脂肪,它滴在纸上会留下什么?
  2.学生3人一组根据背景知识,利用教师提供得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3.探究过程:学生小组合作,边实验边思考边记录。
  (1)用一块叠成双层的纱布包住面团,将用纱布包着的面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手轻轻的揉挤。观察清水发生的变化,讨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等到不再有白色物质从纱布里渗出来时,取出并打开纱布团,可以看到原来面团发生了什么变化?联系有关的生活经验,思考这种物质是什么。
  (3)向洗过面后留下的白色溶液中滴加碘液,溶液有何变化?说明白色物质是什么?
  (4)取烘干的花生、小麦种子各一粒,用单面刀片纵切,分别将种子的切面放在白纸上,用镊子的柄部挤压。移开种子,观察白纸上出现的现象。比较两种种子被挤压后在白纸上留下的印迹。这说明了什么?
  师巡回指导,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之间展开竞赛,交流各组记录的实验现象和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临床诊察,我们看到这两种途径是切实可行的,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进一步的听课研讨,我们感到改进后的生物课堂学教使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学科间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确确实实的提高了。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坚持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我们对自己付出的努力也倍感欣慰。
  八、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充分准备,精心组织
  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我们于20089月选定了课题,并且全组努力于10月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校要求进行了多次修改。
  (二)、做好课题研究的组织动员
  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成员明确课题实验的指导思想、意义、目的、要求,提高他们对课题实验的认识;谈经验、述体会,研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改进实验措施和方法。要求他们切实转变观念,探讨应用现代教育学教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学教模式,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课题实验工作。
  (三)、提高课题组成员的业务水平
  课题研究的关键是要培养一支具有现代化学教意识,勇于改革,素质精良、技术精湛,无私奉献的课题研究队伍。我们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研讨班;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研究优秀课例;吸取其他科任教师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等多种途径,提高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他们进行现代化学教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分工合作,多角度探索
  我们在本课题的基础上,指导课题组每个成员制订了子课题,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学教实际,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研究子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子课题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生物探究实验的研究、问题探究式学教研究、发现探究式学教研究等,这样使所研究的课题细化,老师们研究起来也有了一定的抓手。
  (五)、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1、实验准备阶段
  (20081—8月)
  (1)、研究教材,掌握能实施探究学教、实验学教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双基能力情况,确定实验探究方式。
  (2)、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理论研究和可行性研究。
  (3)、利用集体备课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改经验,提高科研水平。
  (4)、课题组负责制定课题实验研究计划及实施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
  2、全面实施和初步总结阶段
  (20089—20107月)
  (1)、实验班教师向全校开放课堂,教研组组织专题听课、说课、评课活动。
  (2)、各实验教师边实验边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
  (3)、加强实验班的纵向交流,互相探讨,交流经验,不断完善实验研究方案。
  (4)、网络提供了研究的优良环境。 网络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其拥有的海量信息,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资源,其开放性和互动性,为我们的研究创设了最佳环境。我们经常从网上查找资料,学习新课改的精神,了解相关研究的前沿动态。
      3、实验突破和课题结题阶段
  (20109----
  (1)、要求各实验教师归纳总结上一年课题研究经验,写成专题结题报告材料,加强实验班的纵向交流,互相探讨,进一步完善实验研究方案,并在初一年级全面实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提高。
  (2)、要求实验教师在总结上阶段课题经验的基础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整理课题研究材料,总结教改经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撰写课题专题结题报告。
  (3)归纳总结各专题结题报告材料,完成课题总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以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两年的实践,从效果看,是令人满意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通过两年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生物探究实验的研究、问题探究式学教研究、发现探究式学教研究等,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生物学教质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了创新精神。我校的生物学教会考成绩也有较大的提高。
  2、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加深对新教材的研究,更新了观念、与时俱进,提高了自身素质和科研能力。我们形成了自己的课堂学教模式,并在全校推广。本课题实施的这两年来,我课题组教师勤于反思和总结,先后有省级、市级论文发表。如:徐智慧所写的论文《新课程下的课堂生态平衡》、《让生物课堂充满活力和灵气》、《新课程下的问题学教的探索与实践》、《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生物学教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尝试》等省级、市级发表。在课堂学教上,多次开设市级优质课、观摩课和交流课。如徐智慧上了《评价自己健康》、《绿色植物需要水》、《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安全用药》、《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等市级观摩课。
  3、成绩对比:把同一知识范围的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和试卷分析与 非实验班相比。
  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初一第一学期       62       4.2%      57.4%       91
     初一第二学期       81.8     230%      55.2%       92
  4、问卷调查:从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认识、应用、自学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其计算机知识、网络的应用能力等方面作全方位测评,并与不同阶段的测评结果作比较。我们通过对两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2008级同学一学年来对学习生物比较感兴趣的同学由39.87%上升为47.90%;利用网络帮助学习的能力上,不能的由36.74%下降为11.34%,基本会的由18.37%上升为33.19%。
  5、《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记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这种过程性评价促进了学生的表现,使学生更努力的学习。《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个体在集体中寻求自己的最大价值,在过程中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另外,《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避免了合作小组讨论形式的弱点,班级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参与性都达到了理想的状态。 有的学生原来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上课讨论时,别人讨论的热火朝天,他却在一边一言不发,要么看课本,要么就发呆。现在,每次讨论他都会说明自己的看法,整个人变得积极多了,有时还会代表小组举手发言,与大家交流观点呢。有的学生原来每次讨论时,总是高谈阔论,离题太远,课堂的时间总是不知不觉的浪费掉了。现在,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围绕老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多方面论述,使小组其他成员都活跃起来,让大家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十、课题研究的感悟和体会
  1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题,以活动为主线的学教特征。
  教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将学生的兴趣、需求、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溶入学习过程,让学生全身心溶于知识的主动建构与应用的氛围中,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求。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拉近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它贯穿于课堂学教的全过程,教师凭借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师由过去传授知识的权威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学生由此获得利用情境中的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好机会。在探究课堂学教中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教方法为非主流,学教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