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资源 > 教研报告 >
文件名称
关于“构建初中生物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下载地址
简介

关于“构建初中生物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构建初中生物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昌江中学 生物学科   王小英

一、发现和界定问题

(一)发现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强调中学生物教学的重心要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即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初中生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对照自己的生物教学时,我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在设计生物课堂教学时,常常喜欢按照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组织,即复习铺垫—教师讲解—巩固练习。这种教学模式由教师直接控制教学过程,按照学生认知活动规律来规划,通过教师的传授,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感知而理解,然后再组织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学生处于教师所安排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掌握着教学的进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各个环节的任务明确,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在接受教师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学习积极性未被调动起来。我自己也觉得,这样的课堂索然无味。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我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觉得,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是因为我没有把生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没有为学生创设需要解决问题的生活情境,没有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生物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暴露出教师是在就“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教”,学生是在为了学习而学习。另外,在这样的堂课中,学生之间也没有必要的沟通与交流。除了对知识点的讲解外,教师没有关注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如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在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中,教师只关注了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没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界定问题

一堂好的生物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主义理论为我们构建适应学生发展的新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强调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具有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理论推论的智力潜能,学习不但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和与原有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构建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要为学生设置一定的真实的问题情境,把实际问题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思维活动的空间,学生创造思维正是在教师提供的自主活动的空间中慢慢发展的。而以前我习惯运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在日常教学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决定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打破“复习铺垫—教师讲解—巩固练习”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始终处于自觉主动的学习状态,积极有效地获得提高和发展。而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课堂教学结构的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生物教育的价值观。它强调课堂教学要为学生设置一定的真实问题情境,把实际问题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生物、理解生物和掌握生物。

二、拟定行动计划

1、预设达到的目标

(1)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等非智力个性特点得到改善。

(2)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进步

(3)课堂反馈质疑能力得到提高。课堂反馈质疑的次数增多,反馈质疑问题的质量提高。

2、试图改变的因素

(1)使学生能够把生活问题转化成生物问题,并给予解决。

(2)提高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提高其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会赞许别人。

3、行动实施计划—行动的步骤和时间安排

(1)行动研究的初期。

首先,学习构建主义理论及《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其次,从2009年9月—2010年12月,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每节课的内容及现实生活情境设计教案,初步开始进行“构建初中生物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最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教深入的教学反思,进一步调整计划,实施更深入的研究。

(2)行动研究第二阶段

在初期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出一些科学的,可操作性的具体经验,归纳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

三、实施行为

(一)目标定向问题导航。

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情境,并把学生带入到这种情境当中,使学生在亲身感受的同时,学习知识,开发潜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老师围绕教学,巧妙设置问题以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章的导航问题是随着知识学习的开展由浅入深逐层提出来的。如在介绍完《寂静的春天》之后,以“《寂静的春天》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人们开始去研究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动物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呢?”学生看书回答之后,进一步的问题是“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生态平衡?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什么重要作用?”通过这些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先学后教,指导自学。教师分发自学提纲,学生按自学提纲中的问题,阅读教材,教师作巡回指导,对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启发,但不包办代替。《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会对生态平衡定义中出现的生态系统一词感觉模糊。这个词语学生学过好久了,对于多数学生来讲需要教师进行点拨才能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时教师的适时点拨就起到了帮助行进中的学生搬掉绊脚石的作用。

(3)交流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讨论内容主要是提纲中列出的内容。讨论可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扩大到全班。《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章学生讨论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知识点上,一个是“动物如何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没有动物存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还能不能进行?”第二个是“为什么乳房生物反应器是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交流和表达,更利于锻炼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利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4)精读释疑。通常情况下疑难问题经过学生交流讨论后基本上能得到较为完善的答案,但也会出现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等内在联系、区别理解不透彻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式的精讲,帮助学生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或区别,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但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精讲要到位,切忌把精讲又变回系统的讲授。《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章的难点知识是“生物反应器的原理及应用”,在没有学习“遗传变异”的知识时,关于“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反应器”的概念以“转基因牛”的培育过程为例进行精讲点拨,就降低了对概念的理解难度。这样,学生既理解了概念本身,还掌握了转基因生物的培育过程。

(5)课堂练习、构建达标。指导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生物概念如生态平衡、生物反应器等的理解。目前练习的方式通常是做练习题,在学生分头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可请少数学生板演,以及时纠正练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通常生物教师都认为生物练习题不同于数理化练习题不需要板演,事实上生物题学生板演效果很好,通常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板演更为明显,讲解时,学生改错率更高。需要注意的是课堂练习不同于课外习题,课堂练习选题一定要精、活、少、形式多样。知识的构建不是简单的章节知识的重复罗列和总结,而是由学生设计、学生补充、学生修正,最后形成章节的知识框架,这是一个将书读薄的过程。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作用很大。

四、实施的效果

通过进行“构建初中生物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一时增强了,他们认为学习生物很有用。主要表现在:

1、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教师从相待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生物问题让学生解决,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在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后,教师如果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的机会,将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局面、使每位学生在不断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同时,也对其他同学的思路加以分析并作出判断,这将有利于学生迸发出更多的智慧火花,能够强化学生的主题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如今,在我的生物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合作完成任务的愿望,每位组长自觉担负起了分工与协调的任务,每个小组里还有自己的“新闻发言人”。

3、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新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个重点,而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教师为其创设有价值的思维情境。

五、反思

在进行“构建初中生物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中,通过学习、积累一些有关材料,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实践,我获得了如下感受。

1、学生学习生物的真正意义不完全在于获得生物知识的多少,而在于经历生物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对生物理解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成长思维。

2、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我虽然注重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但在行动研究的实践中,我发现个别小组合作的意识不强、实效性不高,还有个别小组存在着“一言堂”的现象。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保证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收获,将是我今后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