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资源 > 教研报告 >
文件名称
数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下载地址
简介

数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临高县临城中学  数学学科  林根

 

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数学能力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基本价值的取向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技术不断创新的今天,学生是主力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有突破,只有创新和突破,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数学课程标准要靠教学去实施,由于数学课程标准带来了数学课程理念的革新。因此旧的教学方式必然要相应地进行革新,这就迫切需要一种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不然数学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改革的目标难于实现。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谈谈我的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以境激情,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人们要求认识事物,以获取新知识的一种积极心理表现。教师在授课时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授“垂径定理”时,有这么一道实例问题:“已知赵州石拱桥的跨度和拱高,求桥拱的半径”。要解决这样的一道实际问题,关键是如何把赵州的实物体如何画出几何图形的转化问题,怎样实现这种转化呢?在这个问题上,教师要以境激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我可以向学生提出提问,启发学生。让学生设计一个满足赵州桥条件的图纸时,应该怎样设计,设计的桥拱的半径应该是多少?要设计半径关键在于设计什么?(圆心),那么圆心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什么动知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通过层层设计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可以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而发散思维是种开阔思维,寻求多种答案或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的思维活动,发散的作用在于创新。因此,老师在问题面前,要经常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初中几何第三册有这样的一道习题,“已知:如图AB切⊙O于B,BC⊥OA于点C,求证:

∠1=∠2”。

要解决这样一道综合性很强的习题,

我们要在聚合思维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发散思维,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研究这一问题,通过作辅助线转移量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必要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知识的提示。这样我们就运用了弦切角及平行线的性质,垂径定理等有关知识,对这道习题归纳出四种不同的证明方法(这里不作证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大胆猜想,研探论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很多新的发明,新的突破是人们大胆猜想想柳得的。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尝试,参与研究,参与论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初中几何第三册有这样的一道例题:如图已知,和外切于点A,BC是和的切线,B、C和为切点,求证:AB⊥AC。

在分析讲授例题后,由我提示,再让学生大胆

地猜想,在本例题的题设和结论的基础上,

若再过C作的直径CD时,A、B、D

三点是否共线(让学生参与证明),证明后

我再让学生大胆地猜想,若再过D作的切线DE,E为切点,那么直径CD和切线长DE是否相等呢?(再让学生参与讨论证明)证明后我再做归纳小结。然后鼓励学生在问题面前要大胆地猜想,大胆地尝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机关报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以学生学习实践为主,通过思考探索数学问题

一个学习单元的安排都是以学生学习实践为主,思考探索问题,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获到知识,复习、改错、小结也是在做作业和交流中实现的。这样的学习程序使学生学习的个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是真正的自主学习,真正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从而得到优化课堂的目的。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时,问同学:“你有什么问题?或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有的同学问道:“我想知道用什么办法知道所作的角等已知角”?问题提出后,有的说用度量法,有的说用叠合法。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说:“那么你就学我的方法去画角,然后用你自己的办法去验证。”不一会,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问道:“老师我想知道你这样画的依据是什么或理由是什么?”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灵机一动说:“用这节课的知识还不能解决你提出的问题,但是你提的问题最有价值,这个问题蕴涵着几何的后续知识,随着以后的学习就会解决。”半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这名学生兴奋地跑到这名教师跟前说:“老师我知道了,你是用‘边边边公理’来求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教师不经意的回答,却成了学生半年的困惑,他始终在想用学着的知识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把课内探究延伸到课外,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要鼓励学生互动中的大胆超越和即兴创造。

五、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当前教学改革中面对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解题的发展、探索过程,还是重固有知识的运用;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增加学生知识的素质教育问题。换言之,执教者是采取按照事先预设好的思路,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向窄小的通道,这种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还是采取让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探究的这种“设疑—探究—解答”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也是运用传统教学观,还是现代教学观指导课堂教学的问题。笔者最终选择了后者。例2:两史教育在同一课设计了同一个问题:用六根同样长的木棒最多能搭成几个三角形?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动手操作,2分钟过去后,一位教师怕耽误时间,说:“你想一想是不是三棱锥?”教师一提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另一位教师却是这样进行处理的:“你动脑想一想,怎样做才能搭得最多。”5分钟过去后,一名同学站起来汇报:“我搭出来了,能搭4个三角形。”“能说一说理由吗?”“搭一个三角形需要三根,六根能搭两个三角形,若搭得最多,就需要每根都公用一次,这样搭出的图形是三棱锥,共四个三象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索的滋味和数学思维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呼唤。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我们改变教法,更要求我们的老师去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总之,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建构主义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学习被广泛地认为是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重建过程,是一种个性化的生成活动。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辩证的,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教学需要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