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资源 > 教研报告 >
文件名称
历史——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下载地址
简介

历史——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东方市民族中学  历史学科  刘二艳

 

[摘要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课堂实例来探讨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学生主体地位   学习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中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正如一位课程专家所说:“真正的课堂互动不在于如何讨论,如何表演,而在于有价值的思考和有内涵的呼应。”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变化性相对较小。如果陈旧的知识,再配合上陈旧的教学方式,其结果势必造成历史课堂教学的沉闷和了无生气。特别是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许多老师为了应对高考,在教学过程中不顾学生的感受而进行着灌输式的教学。一堂课下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没有发挥出来,反而被禁锢的死死的。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对历史知识的长期学习与历史教学的从事,对此问题,我颇有一些想法。以下笔者就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例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作为一个教龄只有两年多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面对着情况各不相同的班级,特点各不相同的学生。任教两年多来,给我最大的体会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尽情展示自我,积极体验感悟,这才是符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但是,在刚踏上讲台的第一年,总有这样的忧虑:一节课中总觉得这也要讲,那点也应该讲,如果不讲的话,总怕学生会不理解。所以一节课下来,总是教师在讲,课堂气氛却死气沉沉。可想而知这种单一的、从终的填鸭式教学最终导致学生昏昏欲睡。记得有一次,同科组的老师去听我的课,一节课下来,她跟我说:“怎么一节课要讲那么多?”我说:“如果不讲的话,我担心学生知识点理解不透。而且其中有些内容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当然得靠我们去解释给他们听。”她若有所思地说:“有些地方你应该学会放手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去了解。这种效果可能会比你全盘灌输要好的多”。同时在课余跟学生聊天的时候,他们也抱怨,老师我们也很喜欢历史,可是你讲太多了,这样的教学我们听着听着就累了,所以总是想睡觉。这时我才明白,不是他们不想学历史,而是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课堂模式没有得到改变,缺少他们发挥、参与的机会,他们就觉得上课只需要听就可以了。所以整课堂就变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地让学生参与其中,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节课的时候,考虑到学生不容易区分当时在列强的逼迫下的对外开放与当今我国坚持的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又如本课所涉及到的香港的繁荣与殖民侵略之间的关系,有些学生会觉得正是英国的殖民侵略带来了香港的繁荣。而有些学生会觉得英国的殖民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一无是处。对此,我就在上课之前先布置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或者翻阅相关书籍,或者观看相关纪录片等等。通过这些任务,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却又不能够真正的理解。那么在上课的时候,对于这些他们不理解的问题就会专注投入课堂中。而我在讲课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讲他们所知道的鸦片战争相关史实或者故事,让学生谈谈对香港的繁荣和殖民侵略之间关系的看法。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样更加能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其次,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对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另外,课堂上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围绕思考题,分组展开讨论、争辩。真理会越辩越明,通常情况下,学生通过讨论能解决问题的大部分,悬而未决的则有待教师参与讨论点拨、指导。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智力得到开发,自学能力也会得以培养。如,在讲《文明的冲撞与交融》一课中,我提出一个问题:“在文明的传播过程中,暴力冲撞与和平交流两种方式,哪种方式更加有利于文明的传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和平的方式。但是有一位学生却与众不同,持相反的观点,并且以清朝后期的中国为例,与同学们跟老师展开了辩论。通过辩论,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碰撞,营造了一种积极、热烈的氛围。学生由以前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师生进行平等对话与共同探究,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课堂问题的巧妙设计和时间的把握。例如,我在上《罗斯福新政》一课,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本来这应该是该节课的难点,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根本就无法参与其中。所以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应注意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那么怎样保证探究活动的开展,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慢慢发现。要想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地开展下去。作为老师首先应该控制知识总量,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要对教材有所取舍,探究的问题要突出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要浅而易懂。其次,指导学生课前阅读。要指导学生科学地把握课文重点,掌握阅读的技巧,注意关键词句。再次,锤炼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富有趣味性、幽默性、艺术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参与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彻底改变教学观念,要有正确的学生观。首先,要把学生看做是正在发展中的,具有独立人格的“小成人”,他们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其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对自己的学习甚至一生的发展负责,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把学生放到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地位去教学的,它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任教两年多来,给我最大的体会是,要想充分地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他们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对历史从无兴趣、被动地学到有兴趣、主动地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行涛等  《新世纪教师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何成刚等 《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杨志才   《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赵亚夫等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