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资源 > 教研报告 >
文件名称
如何提高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下载地址
简介

如何提高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如何提高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数学学科  东方市第二思源实验学校  符金娟

 

【摘要】  城乡结合地区的初中数学教学,因其周边环境、家庭、学校等的特殊性,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如果我们课堂教学上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考虑个别差异,降低难度,铺设桥梁,注意分层明确学困生数学学习成绩所达到的合格层次,注意学校、家庭、社会这几方面的结合,就能帮助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关键词】 提高  数学学困生 成绩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些都阐明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而数学学困生就其个人成长来说,由于学科的基础与工具性,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后继教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与成才问题;对教育来说,关系到学科教学的平衡性与课程改革的重大战略和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对国家来说,关系到劳动者的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可见,研究数学学困生问题,成为当前教育常抓不懈的大课题。

我们学校地处佛山市区和郊区的“城乡结合部”,距广州市区仅6公里,可以说是南海区行政规划中的“副中心”,经济较发达,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区。从人员组成来看,大都是一些农村人口、外来务工民工、小商贩等。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受到城镇文化长期熏陶,通常较有灵气,活泼好动,信息来源广,接受新生事物快。但由于所处的社区复杂,影响、干扰源多且强度大,家庭文化氛围不浓,加上家长忙于生计疏于管理,缺乏应有的教育知识,不能准确把握孩子心理的细微变化,容易造成教育失当,使孩子形成许多学习上的坏习惯,有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出现掉队现象,慢慢地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成绩也较差,给数学教学增加了难度,这对孩子的数学教学非常不利。

另一方面,由于初中数学学习难度加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学困生问题时刻困扰着像我们这样的城乡结合初级中学的教学,学困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是影响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问题,因此,如何预防或减少分化是每个数学教师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学困生的因素与分析

1、家庭因素

   南海区大沥镇盐步办事处总人口十万多,外来人口占了一半,我们学校就处在这个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特殊,生源比较复杂。一方面,由于珠三角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当地物质生活相对富裕,本土出生的孩子父母把子女视为掌上明珠,过分溺爱,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来自外区、外省的打工家庭,忙于生计,无暇照顾、教育孩子,放任自流,孩子得不到家庭温暖,学习无心,于是学困生的组成和成因也就有其复杂性、特殊性。

2、社会环境

   典型的珠三角现象:由于城市的征地、用地,很多自然村每年都有固定的分红,学生容易产生“不用做也有钱拿”的假象,遂滋生出“读书无用论”思想,学习上没有目标和追求,慢慢成绩掉下队。

3、学校因素

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下,“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部分老师片面追求教学成绩,大量布置作业,学生负担过重,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变成学困生。

4、年龄因素

由于和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内容多、抽象、理论性强、难度大, 而有不少学生进入初中之后不适应,开家长会经常听到家长的抱怨:“我的孩子小学读书,数学考试成绩从来没有落下90分的,怎么上了初中就退步呢?”。这就使相当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小学、初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

三、研究如何提高数学学困生学习成绩的策略

学困生的主要特点是:对学习无兴趣,学习动力低下,学习品质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踏实,不勤奋,学习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能力较低等。很多学校和教师针对学困生的特点研究自己的教学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不同性别的学困生的成因并不完全相同,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数学信息量的增大,科学、生产、生活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我校来说,数学学困生的比例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出现了上升的趋势,通过对城乡结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其心理特征的分析,本文侧重探讨从学校实际教学的角度,从任课教师及学生的视角,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城乡结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诊断及其转化对策,希望探索出能够有效转化学困生和降低低分率的教学策略,主要提出以下几点转化策略,具体流程图如下:

 SHAPE \* MERGEFORMAT

自我评价

奖罚激励

体验成功

 

本学期侧重研究:创造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的心理条件;加强学习辅导与查漏补缺帮助学困生扫除知识障碍。

1)创造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的心理条件。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各种学习动机的作用,既要重视内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又要重视外部动机对学习的影响,运用多种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达到学而不倦的境界,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效率。

①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造成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没有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应善于精心创设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有信息、有悬念、有意外、有冲突进行情感激励,去点燃学困生探索的热情。

例在学习七年级数学“认识100万”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聪明的你能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吗?开展了“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的小组活动。首先展开全班讨论,确定好估测方法后,再分小组活动。小组活动中,数大米的粒数,称出它们的质量,按比例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这些环节,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我欣喜地看到全班同学参与其中。学习七年级数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利用多媒体直观显示紧绷的琴弦,手电筒射出的光线,笔直的铁轨等几个实例,提出“通过以上几个实例,你能观察出它们分别可以近似地看做什么?”的问题,让他们觉得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有了好奇心,特别是学困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了,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活动中既培养了学困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又使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起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强烈动机。

  降低起点,搭建台阶

 学困生因各方面的原因,基础知识薄弱,教师应有意识地降低教学起点,采用小步子、甚至“后退一步”的手段,给学困生搭起进步的小台阶,帮助他们拾级而上。

在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复习三角形时,为了再现知识、重塑记忆、形成技能,我们选了如下的一道题,是三角形内角和与角平分线的综合应用:

已知,如图在中,,OB是的平分线,OC是的平分线,求的度数。

 

A

B

C

O

 
 

 

 

 

 

 

 

 

 

 

来自城郊结合地区,学困生人数相对较多,数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考虑到这样的学情,我觉得应该先将问题进行铺垫,为此,我设置了如下的几个问题:

(1)    已知,如图1,在中,,求=?

 

 

 

图1

A

B

C

 
 

 

 

 

 

 

 

 

 

 

 

 

 

A

B

C

O

图2

(2)已知,如图2,在中,,OB是的平分线,OC是的平分线,求=?

 

 

 

 

 

 

 

 

A

B

C

O

图2

(3)已知,如图在中,,OB是的平分线,OC是的平分线,求的度数。

 

 

 

 

 

 

 

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学生可以直接求出结果,很简单,教学的重心发生了下移,我有意识地把回答问题的发言权交给了学困生。并适时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你为什么这样想?”  “还有其它的想法吗?”……有的学困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想回答又怕回答时,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你能行”的鼓励,都会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质的飞跃。在这里,通过第(1)、(2)问的关键设置,为学生解题设置好梯度、分散难点,降低了问题的起点,关注了学生个性的差异,着眼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突出了问题的探究性,以提问引领思维,使数学课堂顺利、高效地推进。

2)加强辅导,扫除障碍。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困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缺漏很多,是导致他们新课跟不上去的主要原因。课堂上要多关注他们,多停留在他们身边,多提问他们,做好分层教学,只有把落下的内容补上去,扫除知识障碍,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树立自信心。布置作业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他们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实行“优生带差生”活动,利用同桌的优势,让好学生管好后进生,促进后进生的转化。采用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后进生的辅导。批改作业时,尽量当面批改,不但要在错误处打上记号,还要帮助学困生找出原因,加以改正。

通过加强课堂监控,课后跟踪辅导,力争使学困生对最基本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

四、总结与效果

连续采用上述措施一学期以来,我们发现学困生的数学成绩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学习兴趣渐渐浓厚,具体来说,解决了如下的几个问题:

1、研究“学困生”到底为什么“困”?“困”在哪里?

2、运用多种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达到学而不倦的境界,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效率。

3、转化班上部分的学困生,使其数学学习成绩达到合格的层次。

4、使学困生在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进步。

5、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五、反思

学困生是班级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城乡结合初中这个群体占的比重比较大,转化一个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个优生。因此,转化学困生,教师要持之以恒,深入了解学生,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加强对他们的辅导,适当增加适合学生实际的试题或辅导资料,强化训练,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促使他们进入成功的起点和终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我们通过长期进行学困生的转化实践,切身体会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新课标思想指导下存在诸多困难和疑惑。在此,我们希望能把我们自己的一些反思拿来与各位同仁分享,并能不断探索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吴仁学《城乡结合部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初探》2010年。

3、王春梅,辛宏伟.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困难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3。

4、周静《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2009年3月。

5、赵亚莉《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教学原因初探》 中学数学研究2008年第6期。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