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资源 > 教研报告 >
文件名称
浅析初中文言文教与学的结合
下载地址
简介

浅析初中文言文教与学的结合

浅析初中文言文教与学的结合

语文学科  东方市八所中学  张文艳

 

【摘要】文言文是整个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要掌握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其文言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语文能力的高低。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用新课标理念贯彻文言文教学,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本文从激发兴趣、学法指导、品味体验、积累迁移、复习巩固和课外阅读六个方面谈谈对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的想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与学;兴趣;品味体验;积累;复习巩固

 

【正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在育人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与意义。著名特级教师于漪非常强调语文教育的“打底”功能。她说,“语文教育要在学生心田‘植根’。”学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树魂立根”。名师的阐述,不仅具体细化了新课标的精神,而且对我们也是一种警醒和鞭策.在“打底”方面,古诗文有着天然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古诗词,不仅都是经典之作,而且也是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就仿佛是同古代那些伟大的人物进行心灵的直接对话,就是直接从他们的文字气象里,感受博大的胸襟,和丰沛的人文情怀。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同时,还可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

可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文言文却成了许多语文教师的心病。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很大。很多教师也反映文言文难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躁却是费力不讨好。为应付考试,文言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教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文言课逐渐沦为语文教学中的“软肋”。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有效结合,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下面就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有效结合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颖导入,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情境导入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口技》,现在很多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偶像,而且在流行乐坛非常流行B-BOX(即Beatbox),B-BOX算是现代版的口技,在进入文章之前,可以播放视频或音频资料,让同学们感受口技的神奇,在和文章相结合,了解古代民间艺人的口技绝活。

2、故事(神话、寓言)导入。以见故事的形式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他到和州之后半年之内连续搬家三次,曾写下“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这样的洒脱对联,那他为什么会写下《陋室铭》呢?由此让学生结合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更好的理解文章。

3、悬念导入。这是一种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进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主动去学习文章。讲《木兰诗》可先从我国古代男女分工讲起,向来是男耕女织,简言之“男主外,女主内”。上战场打仗,保家卫国向来是男人的专项,可是,却有一个女子女扮男装,征战疆场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她是谁?为何要女扮男装,征战沙场?作为一个女子,她是怎样保守自己是女儿身的秘密的呢?通过这些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法指导,形式多样

1、精讲字、词、句。

文言文字词的疏通需要花较大功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承认的。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现代汉语说出文言文字词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小组提出,全班讨论,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

2、教法灵活多样。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对文言文来说,诵读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明诵读可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但很多学生懒得背诵,因此我们就要用朗读来带动背诵。读应该多种方式并举,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通读、浏览,也可以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小组读之外,还可以两人对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模仿读、限时读、摇头晃脑读等等。比如《论语》,不管是分小组读还是摇头晃脑读都会有不错的效果。

三、注重品味体验。

新课标倡导“有感情地朗读”。所谓“有感情地朗读”,就是指“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比如,《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悲喜”主要是表现文人骚客的感情,而“忧乐”表现的是古仁人的感情,这些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感关乎民族、国家、社会、天下,很显然,后者的胸怀要宽广一些,他们是忧国忧民的。所以,在读中品味语言才能慢慢感受作者的情怀,走进作者的心灵。诵读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如果有条件能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重视积累迁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课前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料及文章的基本内容,增加语言的积累,课后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迁移即拓展运用,可以根据课堂板书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全文,课后在让学生阅读与文章立意、语言风格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几句类似的句子或小文章,老师进行及时点评。如郦道元的《三峡》,短短的文章中描写了三峡的山水风光,两岸连山高峻、奇峰林立,峡谷之中水势随季节变幻,各具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领学生感受祖国的美丽风光,也要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试着写上几句,老师当堂点评。

课后布置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感受不同的景物描写方法。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五、复习巩固

1、“知识竞赛”复习法

每个孩子都有好胜心和荣誉感,尤其是基础班的学生,在平时测试时成绩往往不如其他同学,长此以往他们可能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文言文有时有难度的文学作品,更有可能让基础差的孩子望而却步。如果老师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难易适当的 “知识竞赛”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并分小组进行积分赛,不但可以复习巩固知识,而且可以提升他们的文言文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中的恰当使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准确度。

2、转化角色复习法

“教有法而无定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可以在教学中大胆尝试。文言文的教学切忌教法死、学法死,力争活教活学。

3、直面中考复习法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要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具备了“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很多学生虽然做了不少总结工作,但总感觉考试时派不上用场,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这里所说的运用,即在文言文阅读实践中的举一反三。要做到学以致用,平时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课内文言文时,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之后,相应的训练就得及时跟进。对初中生来说,课堂的训练应当注意和中考的衔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中考类型题的训练,通过训练,强化对课内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培养对知识灵活运用、迁移的能力,探索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对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而言要把握中招古诗文的命题范围、摸清学情、制定实施七至九年级三年的古诗文复习计划。

六、重视课外阅读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于漪老师曾在《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里写到“什么是成长?教师成长必须与学生一起成长。教育的生命力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的真正成长和发展,在教师内心的深度觉醒。”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成为学生得力的引导者。如此,学生才会深深认同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爱上文言文的学习。只有这样,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才能有效结合,才能使文言文教学不再是语文教学的“软肋”,焕发新的光彩。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