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新闻动态

第二届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变革

2022-05-16 11:04:00 来源: 作者:

  2022年5月14日,我院比较教育专业导师和全体研究生参加了由惠州学院主办的第二届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为积极贯彻《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文件精神,深刻理解新时代教师发展的逻辑和规律、比较全国各地教师教育改革的地方性方案,探寻教师教育的创新路径,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以“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变革”为题。海南师范大学分会场由张德伟教授主持,我院院长李振玉教授作了题为“海南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的主旨报告。

第二届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变革

  在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专场,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斌贤教授作了题为“强师之道: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刍议”的主旨报告。讨论了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历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教育改革方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特点表现为培养院校规模扩大,类型丰富;区域分布渐趋合理,招生规模扩大,形成不同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实践基地建设;促进技能大赛与论坛推动院校交流等。总体来说,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学术研究得到强化。张斌贤教授认为存在的挑战在于全方位解决数量增长和质量保障的矛盾。这一是表现为供需矛盾突出,院校培养能力不足;二是表现为重视程度不足,重申报轻建设、重制度文本轻落实监督,内部管理机制有待健全;三是表现为培养模式改革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课程与实践教育的脱节。而教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方略在于稳步扩大教育硕士培养院校的规模,贯彻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需要改革招生,培养模式,探索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在坚持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教师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二届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变革

  联合国亚太地区教育局教育创新与技能开发部主任汪利兵教授作了题为“有关教师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视角”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应该将教师教育置于国家整体的教师政策中考虑。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教师权力保障等主题。应该确立国家教师能力框架,听取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且具有包容性。教师教育课程应从需求端出发,由提供者主导向需求者主导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地区正在收集收集教师资格框架和能力框架的最佳案例,并作为实践指南。此外,还需关注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学和研究、大学与地方教研机构、综合性大学与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多样化(专门、师范和私立)、教师教育课程认证制度和教师教育提供者的资格认证制度等方面。教师教育内容应融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如可持续发展,全球公民,包容性、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创业创新等。汪利兵教授强调教师教育要走在实践前面。

第二届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的熊川武教授作了题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担负立德树人使命”的主旨报告。熊教授认为实践研究是解决实践问题的探索活动,而立德树人包括唯他(学生)和唯我(自我,可持续地当好老师),这是师范教育的理想。实践研究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但实践研究比理论研究的不稳定性更大。由于环境因素决定,资源上的问题,导致实践研究的成果形成慢,或者出不了成果。而师范院校要有担当,基础教育现实呼唤师范院校加强实践研究。熊教授并就怎么做实践研究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一方面在课题的选择上,内容上要以小见大,来源可来自理论和实践,并具有可推广性。另一方面提出假说,以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届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的宣小红教授作了题为“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角度看教育学学科学术成果评价”的主旨报告。复印报刊资料选文、评文原则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学术独立、学科覆盖、策划引领、质量保证。人文社科成果质量评估标准包括政治标准、实践标准和学术标准,目标在于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并服务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主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大评价”体系彰显学术评价的中国特色,形成以学术成果为导向、同行评议为指导、价值判断为引领、数据分析为支撑所构成复合评价体系。

第二届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变革

  在教师教育区域研究专场,华南师范大学的卢晓中教授作了题为“综合大学师范教育的身份认同:从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变革的角度”的主旨报告。他认为深圳师范大学筹建搁置带来了思考,即新时代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与综合大学师范教育优势。从定向师范到非定向型师范教育,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综合型大学的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可以分为自我认同和公共认同。自我认同主要是综合大学对举办师范教育的认可程度,其价值在于学校自身的利益价值和履行国家和社会责任的大我。公共认同包括政府认同和非政府的其他社会认同。关于如何提升认同,卢教授认为应守正创新和扬长补短,守正需补短,创新需扬长。守正是关于教育学科、教师教育学与教师教育的关系的认识,教育学一级学科的分类变化与教师教育学建设的政策要求。处理好教师教育的实践话语,不能把作为实践话语的教师教育与作为科学门类的教师教育学科混为一谈。创新是依据师范教育的时代特征,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发展的新趋势,利用综合大学的学科综合、学科交叉特点和优势。 

第二届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变革

  上海师范大学的夏惠贤教授作了题为“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背景、路径和举措”的主旨报告。从时代背景来看,形成性评价支持教师成长,作为示范性教学实践的标准,评估证据从多个来源收集,并考虑教学环境中的情景差异、评估人员必须是经过良好培训的称职的评估者、采用不同评估方法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评价理念忽视全人发展,评价机制缺乏顶层设计、评价内容有待扩展丰富、评价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教师同行,学校,学生,家长)有待加强,需探索建立评价共同体。从基本路径来看,应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探索实施全行业禁入制度,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列出本校教师行为负面清单,列出风险点。突出教育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就实践举措而言,应提高校长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眼界,态度,资源,文化),引导教师绩效考核,学校管理要更加突出人文关怀,开展校本管理,充分发展新制度的激励功能。

第二届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变革

  云南师范大学李长吉教授作了“云南师大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意见”的主旨报告。他认为要肯定教师教育的地方性、多样性存在。云南师范大学所构建的“4+2”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是其特色,培养的首要目标在于彰显教育情怀。这主要表现在实践体系上,从第七学期在民族边疆地区的中学先进行为期18周的教育实习,主要是培养教育情怀;第9学期在城市中学进行2周的教育见习;第十学期在城市中学进行为期18周的教育实习;第十一学期进行为期18周的教育研习。其教育实践聚焦问题的思考,通过进行教学和教研训练,以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并形成专业反思。除了教师培养培训项目外,云南师范大学还开展了万名校长培训项目,其培训方式从文化入手,进行经典阅读,并由专家导读。

第二届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变革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振玉教授作了题为“海南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的主旨报告。李教授首先分析了海南省建设前夕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当时整体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无论从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都存在突出的问题,城乡间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建省30多年来,教育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民生工程”,通过各种教育建设项目的实施,其质有了很大的提升。分析海南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现状,基本形成与学生规模基本匹配的教师队伍格局。通过2020年教育部相关数据分析,发现海南省普通中小学教育队伍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仍然是难点。鉴于以上分析,李教授主持编制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具有建设性意义,其建设目标在于规模更合理,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学历水平大幅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结构增强。教师规划中的两个亮点,一是举全省之力建设好海南师大和琼台师院,二是由海南师大实施教育硕士层次中小学卓越教师千人计划。面向全国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费入学,每生每年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毕业生要签署毕业后在海南基础教育服务六年的工作协议。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增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具有课程研发与教育教学领导力的卓越教师。